项目交流群:233028353 交流群名称:四川大凉山帮扶项目
(一)项目背景: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面积6.01万平方公里,共有人口473万。相当于大半个江苏省。以西昌为中心向外发展。由于交通的限制,很多地方对外比较闭塞,少数民族尤其是彝族的数量居多,教育水平低下,落后的地方不懂汉语,语言交流有障碍。很多周边县城发展落后,孤儿、失依儿童、留守儿童也屡见不鲜。由于条件艰苦,很多老师不愿意去那些地方教书,师资力量缺乏,不能给孩子很好的教育。
之前在新闻联播“走进大凉山节目中”我们已经一起去看过了昭觉县四开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节目播出过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但是,这并没有解决这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这个地方有着相似情况的地区还有很多。我们此次的暑期实践基地是凉山州雷波县双河口乡中心校。我们希望可以通过我们小小的努力去帮助孩子们改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
(二)学校简介: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双河口乡在县城东北部,离县城97公里,是雷波县边远的彝汉杂居区,地缘经济长期落后,近几年来,由于地区经济社会条件极差,社会治安混乱,大部分汉族已经外迁定居,现在主要为彝族聚居区,经济和社会条件仍然十分落后。
双河口乡中心校占地面积1339平方米,在校学生300人。全校少数民族学生266人,女生135人,教职员工共7人,每年都需在当地请大量代课教师来校任教。学校生源构成全部为高山边远贫困家庭学生,现学校有孤儿8人,单亲学生16人,特困家庭学生数量特别多,一个班级有九成以上的贫困生。由于长期的师资和教育设施匹配失衡,教育资源匮乏,地缘教育和文化思想发展相当落后。
这个地区学生全部为走读生,每天在校上课5.5小时,早上10点到下午3:30分放学。有的家住高山的学生需要步行3至4小时来校,早出晚归,冬季学期甚至天刚亮就得步行往学校,放学回家天就黑了。学生每天只吃早晚两顿饭,进食时间间隔均超过8—10小时,食物多为玉米,土豆,自家种的菜和一些粗糙的豆腐,高山地区的家庭甚至常年吃这些,许多困难的家庭粮食不能自给,需要亲友救济。因校舍面积狭小和经费问题,学校现无食堂,学生在校不能吃午餐,有的学生在假期和星期天上山采茶叶,到森林里去采摘野竹笋,变卖所得的钱大部分交给父母补贴家用,剩下的有几毛或者几块钱的零用钱,只能买一些垃圾食品充饥。由于营养条件差,许多学生到毕业,身高,体重等体质条件还远远达不到国家体质健康要求。
当地交通条件极差,各种物资运输滞后,距离最近的集市约15公里,从学校到集市步行需3至4小时,全校教职工都需自带食物蔬菜,有空到集市购买食品,每次都是买够十天半月的粮食,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因长时间储存,常年吃不到新鲜的蔬菜水果,老师多也营养跟不上,体质条件很差。
孩子是天真活泼的,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渴望,但对未来忧心忡忡,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简单的梦想,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梦想时,他们的环境确是如此不尽如人意。现实并不是完美的,为了梦想,他们首先要分担,要承受内心的痛苦和孤怜。家庭的生计和恶劣的环境,导致许多学生留守,辍学,退学,甚至流失。
(三)项目核心:
这个项目的核心是建立“一帮一”、“一帮多”或“多帮一”的帮扶政策。
前期开展形式为:
1、支教——解决部分语言交流障碍,以便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自主进行以后的学习。
2、调查——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新闻报道的面相对较窄,没有改善问题的普遍性,通过入户调查(家访)或者上课和 同学们的交流来确定具体的“帮扶面”和“帮扶措施”。
3、捐助——前期宣传进行书籍和物资的捐助(由项目团队带到当地,或者在就近的地方购买)
第一期结束后,在确定具体的“帮扶面”和“帮扶措施”后,寻求社会帮助,建立“一帮一”、“一 帮多”或“多帮一”的帮扶政策。
(四)项目准备&执行:
1、志愿者招募:
此次活动并不是单纯的支教,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形成稳定的帮扶。这个难度比较大,所以我们主要需要的是前期和后期的志愿者,不用奔赴大凉山,这样也可以节约很多开支。
只要你有心想为改善孩子们的生活做出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加入我们的团队。我们的团队没有学校限制,没有地区限制,没有国籍限制。只要你的爱心足够,我们随时欢迎你。
2、实地支教&考察:
这次前往当地学校的团队规模不大,8-10人。这一部分同学我们的考核会比较严格。
活动时长为15天(在学校的时间,不包括车程)
前5天为全天开课。第6-9天上午上课,下午家访。(具体课程安排需根据支教团队成员特长决定,初步确定是素质文化类课程偏多:如美术等)最后一天确定第一期帮扶孩子名单,初步定为10-15名,完善孩子的个人材料,为后期的帮扶计划做准备,实践团队成员每人负责1-2名孩子的材料以及后期追踪。
3、后期制作&帮扶寻找
后期团队制作集体宣传视频和孩子的个人宣传材料(含文字和图片以及视频)。
发动媒体等帮助宣传。联系后期帮扶。保证每个帮扶对象团队人数为5人左右。
(五)项目前瞻:
第一期结束后,可以形成10-15名孩子的帮扶计划,引起社会对贫困地区孩子的关注和关爱。同时,呼吁社会人士去学校参与义务支教活动,解决师资缺乏的问题。家访从一定层面上可以改善家长们落后的教育观念,帮助学生们顺利完成学业。得到帮助的孩子走入社会以后回馈社会形成良性的循环。
下一个假期继续完成第二期的计划,包含回访和新一批帮扶孩子的挑选和寻求社会帮助。
附图片资料:
一位营养缺乏的儿童
岂曰无衣,与尔同无

捉小老鼠玩耍的孩子

放羊似的孩子们

渴望

学生家的土房阁楼和玉米(主食)

豆花和凉拌萝卜,这是他们家常菜

饥饿的孩子啃食干硬的玉米饼

生活如此,如此生活……

看来路,莫回头,蒋兴美两姊妹每天的上学路

他今年刚上二年级,在后面山上背柴火下来,见我们老师来了便羞怯的只管往前走

放学回家挖土豆

我们前期和后期的工作会要大量的同学。人数确定下来会成立专门的外联小组。
民大项目联系方式:15828405852